近期期中“考试季”,总会看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帮助孩子竭尽全力筹备各种考试,小朋友们天天回家都会携带厚厚的作业簿,晚上一直复习到非常晚,周末也要忙着赶赴各类补习班上课,以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如此的场景仿佛昨日重现。
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被爸爸妈妈逼着学习,“考试成绩”、“排名”决定所有,兴趣喜好、个人梦想则退居第二。那个时候自己也曾忿忿不平过,心想长大后必须要做一个“不同”的父母。但,现在环顾四周,当“其他人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学校或在各类大赛中排名前列时,大家真的可以无动于衷吗?身为爸爸妈妈,大家对待孩子真的可以做到不被成绩牵着鼻子走吗?大家追求的到底是“最好”的分数还是“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
在大家开始聊聊这个话题之前,让我第一推荐近期被网上热议并打动了全球万千父母的一封信。这封题为《致特别的你》的信件,源于英国北英格兰一间名为Barrowford Primary School的一位小学校长之笔。该校校长瑞秋和小学老师艾米在向小学六年级学生发放成绩单时,同时附上了一封鼓励的信,她告诉孩子们“分数并不意味着所有,日常还有很多比成绩更要紧的东西。”
这封信经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并由网友上传至Facebook等社交互联网后,引起全球强烈关注。在这里,我想和你一块第三重温这封信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致“特别的你”
亲爱的你:
关于这次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就附在这封信里。你在面临巨大重压时拼尽了全力,大家为你感到骄傲。
但,你要了解,这类考试并不可以评估所有那些叫你这样独一无二的东西。出这类考试试题的人并不认识你们每个人,不像你的老师和家人那样知道你。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们当中不少人已经会说两门语言了。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们能演奏乐器、跳舞和画画。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的小伙伴信任你,你的笑能点亮最沉闷的一天。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写诗或歌,参与运动,好奇将来,有时在放学后照顾弟弟妹妹。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去过真的美好的地方,能讲一个伟大的故事,真心享受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成绩没办法告诉他们,你值得信赖、善良、体贴,并且,你天天都在努力做到最好。
你的分数确实可以反映你的某些方面,但,它并不可以代表你的全部。所以,享受成绩,并为此而骄傲吧。但请永远记住,人可以有非常多种出色的方法,而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道路。
每次我读到这封信,我的心里都会感觉像被阳光照着一样暖洋洋的,我不由自主地想像,如此一封爱意浓浓的信被孩子们读到后,会遭到多大的激励和勉励啊。是的,考试对与衡量孩子学习进展和成效有哪些用途不容忽略,但这真的是大家作为教育者,作为爸爸妈妈去评判孩子成长的唯一方法吗?或者说,考试是否大家学习和生活的终极目的?这类问题的确值得大家认真思索。
这封信之所以引起这么强烈地关注与热议,说到底,深受“唯分数论”的人真的不在少数,而且不分国界。不过,这封信背后所折射出的一种更为科学健康的生活哲学和教育理念,还是让大伙深受触动。所以,我期望身为爸爸妈妈的大家,也能抱持着如此一种更为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去认识一下下面我想向你展示的、关于学生学习评估的另一种“声音”。
我想声明的是,如此一种关于考试和成绩评估的教育哲学与实践,虽然在世界上很多国际文凭组织会员学校(IB World Schools)所广泛使用,但它并非国际学校所独有,在不少其他出色的教育机构中也是常见实行的做法。
假如你想的话,让大家先认识一下在这类国际学校里关于学习评测的两个基本定义-对学习的评估和为学习的评估,而由此得出的评价也被叫做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涵盖的意思却是千差万别。定义说起来会有的枯燥,我给你列了个图表,让这两个定义看着愈加一清二楚。
作为在应试规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总结性评价是大家很熟知的一种考核方法。这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依据的观念由来已久,老师们总是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只看重反映学习成就的一两次期中或期末考试,要考查什么常识就教授什么常识,以考试为指挥棒,从而致使教师为考查而教,学生为测试而学。
那样,形成性评价又是什么?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能力进步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最早是由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在他的《教育办法论》(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一定义第一被应用于开发课程的评价,后来布卢姆(B.S.Bloom)觉得形成性评价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
据我所知,在一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里,形成性评价,这种更为动态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已经成为学校评价体系中一个要紧的衡量指标。教师将对学习者的某个阶段的所有学业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包含学生做出的种种努力都给予准时的反馈与指导,并可以使得教师依据学生进度调整和修正教学计划和内容;而学生们则可以依据这类形成性评价,结合教师的指导建议,动态地主动调整个体的“自主学习”。
举例吧。在我所工作的学校里,大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就包含以上两种。总结性评价大家就不多说了,那样形成性评价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方法,根据什么标准做出的呢?大家的评估方案到底服务于哪种学习计划?一般来讲,在一个用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学校,总是是鼓励老师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评估方法,从而愈加完整科学地评估每个学生。
不看成绩,怎么样测评学生的学习进度?只看一张考卷的成绩来简单粗略地判断孩子的学习成就,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有欠周全的方法。对于形成性评价的评测渠道有不少,下面列出几种主要的,还是看图表更了解:
让大家拿国际文凭课程的高中阶段对于“常识论”这门课的评价体系做一个说明吧。学生展示学习成就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声像方法、如录像、投影、访谈录音等,也可以用问卷、调查表的方法等。学生展示次数不限,可以是单次,也可以是多次。老师在评价学生时,会选取学生表现最好的一次计分,或者选取该生所参加最好的一次小组表演。在小组展示中,并未必要所有些学生用相同的时间讲述,但需要每个学生都要有所贡献,积极参与。如此的评价,不只评价学生的入门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会,更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案,合作精神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家也常常发现,学生们一旦被给予空间和时间去愈加完整全方位地展示自己时,他们会格外认真,所做出来的成就总是超出教师们的想像,学生们为了能做源于己认可的作品和作业,常常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返工几遍是常有些事。
记得之前孩子们在设计课上学习桥梁建筑时,有的学生依据单元主题所作的研究和设计,完全超出了评估的需要和标准,不少大胆的设想和策略是评估准则中没需要的。但他们仍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我们的设计。尽管如此做并未必能多得分,但学生们觉得如此的作业项目为展示我们的才能和想法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机会,当然是要竭尽所能。
那样,他们为何会有如此的动力?我想,无非是这种评价方法给他们留下了舞台和时间去争取“做到最好”。而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一块一同成长,进步和深思,反而在非常大程度上支持了教师在期末对学生做出的总结性评价。正如布卢姆所说“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为了确定学习者学会的程度和未被学会的部分。其目的不是简单为学习者分等或鉴别,而是帮助学生或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升所必需拓展的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常识都忘记了,你还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教育家Whitetaker问过,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问过,而今天我也想鼓励大家问问自己。常识的细节忘记了随时可以找回,但随着终生的学习力、考虑习惯、求知欲、探索和研究精神才是孩子们一辈子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说到这里,关于考试到底为了什么,是方法还是目的本身,我相信你肯定有了我们的答案。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