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愈加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但从数据上看,国际学校依旧是小部分家庭的选择。
·既不想过早跳进国际教育的“大坑”,又期望一直维持与国际教育的亲密接触。有这种“脚踏两条船”想法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这是不是是兼顾两种教育优势,一举两得的妙招呢?
作者:张伟琪,蓝橡树VIP父母会所讲课和咨询导师,哈佛大学毕业生,国际教育领路人。
文章来源:微信号“蓝橡树”
——————————
找到我们的兴趣,并发挥到极致
上外附中的沈贺贺去年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美国最顶尖的三所大学同时录取,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她既有国内学习的历程,又有海外高中交流的历程。她的历程或许可以给父母更多启发和领会。
关于沈同学的申请,我和大伙推荐几个要素。
第一,沈同学真的找到了我们的兴趣,并且把这类兴趣做到了极致。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兴趣的培养上,非常重要有两点。第一是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第二就是你需要在这个活动上做到有持续性,不断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这个活动是否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否与哈佛有关,是招生官最不重视的。
沈同学有两个要紧兴趣。第一是她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做学生记者,无论在中国的初中,还是在她交流的美国学校,还是回到中国后,她一直坚持着做小记者,做得愈加好。第二,她也很关注性别平等话题,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践中都获得很好的成绩,更要紧的是这类活动有很深刻的深思。这类是美国大学或者是国际化教育很看重的。
比竞赛获奖更要紧的是参赛目的
除课外活动以外,沈同学对获奖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她说,不要一心只追求必杀技,非常重要的是你获得奖项的水平与你在比赛中收成了什么。
除非你的孩子可以在一些国际化的竞赛当中得到前三名,不然普通的奖项都没本质的意义。这类奖项最后的价值它在哪儿,在于你到底为何想要参加这类竞赛?你参加竞赛的过程当中,学到了什么?参加完之后,你有哪些样的深思和领会?这类才是参加竞赛及获奖的一些重点。
在中国,学生去参加奥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获奖。假如你问那些学生到底为何要去参加奥数,参加完奥数之后想要用学到的奥数的问题去干什么,大部分学生是答不出来的。
“刷分”违背了美国大学的招生理念
在沈同学的历程当中,第三个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她对于标准化考试的一个筹备和认识。和不少学生不同,沈同学在参加托福和SAT考试过程中,她所有些考试都是一次过关,这不是说沈同学每次考试之后就获得了满分,获得了她最认可的高分。
当然,美国大学对学生的成绩非常看重,但美国大学和国内大学录取不同的一点也正体目前这。他们看重成绩,但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甚至是非常重要的规范。学生的全方位进步,学生有特征的进步才是美国大学最看重的。
目前不少父母非常早就让孩子开始筹备美国的高考考试,SAT,托福,考得不好就反复让学生去刷分,考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孩子得到最高的分数为止。这种刷分行为是与美国大学想鼓励的学习的思维方法是违背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体现了一种时间的管理能力,时间的合理分配,这也是负面的一个体现,学生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培养我们的能力,放在探寻我们的优势,而不是在刷题中体现。成绩是孩子进入名校的一个敲门砖,不是唯一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教育规划,没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沈同学一年美国高中交流之后,她决定回到她的母校上外附中读完高中,而不是留在美国继续读美国高中。既然沈同学已经去了美国高中交流,她在美国也基本适应了,而且她最后是想要出国留学,为何她还要回到国内高中继续就读?
孩子要在美国读高中,还是在国际学校读高中,或者在当地读高中,没一个标准答案,但每一条成功道路上都有成功的例子。在每一条道路上是不是可以成功,最后取决这个孩子和这个家庭我们的选择。
沈同学说她选择回国一方面是由于她很留恋她的母校,留恋她的同学。第二,她妈妈也期望她可以在中国学校进一步知道中国的社会。第三,她妈妈期望可以给予沈同学一个开放的选择,让她可以在高中毕业的时候选择去美国读大学还是回到国内的大学就读。
如此一些选择其实都很个性、很理性的。对其他家庭来讲,或许这类不是你们最在乎的一些原因,而是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值得你们去关注。
在做孩子国际化教育道路的决策过程当中,我期望大伙可以进一步理性的探索和考虑。在考虑过程中,需要家庭、需要孩子、需要父母、需要老师一块去参与。大家说没一条道路是绝对的,可以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大学。没哪一种学校,无论是体制内的学校、国际学校、国际班或者说美国的高中可以确保孩子进入顶尖的学校。
最后确定到哪里一条道路,走哪一种方法,最后是要看孩子在哪一种环境里可以最好地去适应,可以发挥源于己的专长,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个环境就是比较适合他的。假如孩子可以在一个适应的环境里面发挥到最好,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可以把他让他进入最好的学校。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